我所與中信大錳聯建的我國首個錳資源綜合利用技術聯合實驗室、成果轉化基地在桂揭牌成立
來源:技術開發處 發布時間: 2020-04-03
2019年12月24日,由我所和中信大錳礦業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中信大錳”)聯合建立的錳資源綜合利用技術聯合實驗室、成果轉化基地,在廣西中信大新錳礦正式揭牌成立。該實驗室的建立將為提高我國的錳資源綜合利用率和產品附加值、降低過程能耗等方面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同時為助力企業技術升級和綠色礦山建設提供了良好的服務平臺。
該實驗室將依托我所在科研硬件設施、技術成果、人才資源和中信大錳在資源和產業鏈方面的優勢,推進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的研發和成果轉化,實現尾礦滲濾液、生產廢水資源化利用,尾渣洗滌及錳資源回收利用,源頭治理金屬錳礦渣資源化利用,引領行業健康發展。
李琳梅所長和郭愛民董事長共同為錳資源綜合利用技術聯合實驗室、成果轉化基地揭牌。
李琳梅所長表示,大型企業與國家級科研院所實現戰略性互動合作,是合作雙方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需要。此次合作將淡化所在海水資源利用技術的科研成果應用于錳礦廢水、廢渣的資源回收與循環利用,是實現科研成果高效轉化的有益嘗試。該實驗室力爭在幾年內,將打造成為國內一流的錳礦廢棄物減量化排放和資源化利用的綠色礦山示范基地。
作為擁有全球最豐富錳系產品線和最長錳產業鏈的中信大錳,將通過合作獲得節能減排、效益提升等多方面的產業轉型升級技術支撐。該公司技術負責人黃炳行以大新錳礦年產2萬噸高純硫酸錳項目為例,為記者算了一筆賬。實驗室建成后,每年可從錳礦廢水中回收氫氧化錳、氫氧化鎂和碳酸鈣等無機鹽產品8000余噸,降低能耗30%以上,年節電115萬度;并可實現錳礦廢渣無害化處理和硫酸鈣、硫酸鎂、氫氧化鐵等資源化利用,廢渣年排放量可減少15~21萬噸;而且產品中鈣鎂雜質去除率達97.5%,一年可節約蒸汽1.2萬噸,品質提升后的高純硫酸錳售價將提高1倍,預計年產值翻一番,達到6000萬元。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這就要求傳統礦業徹底改變原有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經濟增長模式,積極探索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的綠色發展模式。依靠科技進步發展綠色礦山技術,提高資源利用率,形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生產體系已成為必經之路。
據了解,該成果可在全國錳礦行業進行推廣。到時,我國每年將可以減排金屬錳廢渣195~270萬噸、節電1000萬度、節約蒸汽12萬噸,實現直接經濟效益10億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