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海水之光 發布時間: 2017-07-14
隨著我國近海漁業資源的日趨匱乏,大力發展遠洋捕撈勢在必行。而我國漁船普遍缺乏制冰保鮮和海水淡化設備,遠洋作業缺乏必要的裝備支撐。小型漁船通常是在出海前購買數噸至數十噸冰進行魚貨保鮮,為此每年要花費多達十多萬元,而且冰由于自身融化最多僅能維持5-7天,最后用于保鮮的實際冰量不足20%。漁民往往也會因回港補冰而錯過漁汛時機。中大型漁船可采用傳統壓縮機制冷解決魚貨保鮮問題,但該種方式會消耗大量燃油,費用較高。為保障漁船持續進行遠洋捕撈,還需要配備制冷空調和海水淡化設備,由此所需大量油耗進一步增加了作業成本。
針對上述問題,我所結合修購計劃設計研制了“基于余熱利用的海水制冰性能研究測試裝置”,采用吸收式制冷工藝,以氨和水作為工質對,由發生器、冷凝器、蒸發器、吸收器等設備組成。利用船舶發動機所排放的煙氣廢熱驅動氨水蒸發,由冷凝器提取并冷卻高純度液氨,通過蒸發器將低溫液氨與海水換熱,利用動態制冰技術制取海水冰漿。蒸發出的氨氣在吸收器中被氨水稀溶液吸收,氨水溶液重新被送入發生器,由此完成熱力循環。該裝置現已加工完成,經現場測試:裝置可模擬200~450℃煙氣余熱,制冷溫度在-5~-30℃,產冰能力達到3噸/日,COP在0.4以上,實現了全流程自動化控制。
利用船舶尾氣余熱所制取的冰漿除用于魚貨保鮮外,經過深度脫鹽和冷能回收設備,還可實現淡水供給與空調制冷,從而將船舶燃油熱能利用率提高至65%以上,具有顯著的經濟和環保效益。該裝置的研制成功為我所今后開展基于漁船余熱的制冰、空調、海水淡化一體機的開發提供了研究平臺,對于支撐我國“萬船改造”、“ 深藍漁業”等戰略實施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