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境技術研究室 發布時間: 2025-03-06
近日,自然資源部公布了《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創新適用技術名錄(第二批)》,全國共24項技術入選,涉及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生態保護修復、礦山生態修復、海洋生態修復、水(含河湖岸線)生態修復、退化土地(沙化、荒漠化、石漠化、鹽堿化、水土流失)生態修復治理、土地整治、自然生態監測評估等領域。我所環境室謝寶龍團隊申報的“微生態活水生態凈化與多營養級海水養殖尾水生態修復技術”成功入選,標志著我所在海水養殖尾水處理、海洋生態修復領域的技術研發與成果轉化取得關鍵進展,具有重要的示范和推廣效應。
針對海水養殖尾水長期無序排放,造成養殖片區及近海岸生態系統遭受破壞等問題,該技術采用原位生態修復理念,旨在恢復系統生態自凈功能。技術以耐鹽微生物的凈污功能為核心,配合固相生物載體、推流曝氣等設施,對養殖尾水中的氮、磷類污染物進行高效分解。同時發揮微生物與藻類、濾食性動物間的協同作用,在水體中構建多營養級協同凈化系統,可實現低運行成本條件下的系統穩定運行。此外,發揮微生物、大型海藻、濾食性動物的固碳能力,生態修復同時實現多重固碳效果。該技術適用性強,可應用于我國沿海各類海水養殖零散或集中片區及近海岸的水體生態修復。目前,已在山東東營、海南文昌等海水養殖片區成功應用,為近海岸水體生態修復提供了科學、實用的全新解決方案,具有重要的示范意義和推廣價值。
下一步,我所將以此次成功入選為契機,持續引導該技術在生態修復實踐中的推廣應用,并深入推進海洋、礦山等領域的生態修復技術研發與成果轉化工作,高效服務于自然資源“兩統一”核心職責落實,打造產學研推動生態保護與系統治理工程實施新模式,積極為生態文明建設貢獻淡化所智慧與力量。
“渤海攻堅戰”山東東營海水養殖尾水生態修復項目
文昌馮家灣現代漁業產業園海水養殖尾水生態修復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