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境技術研究室 發布時間: 2025-04-14
近日,我所環境室在海水淡化副產物-濃鹽水的環境問題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以“Case studies on the identification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indicators in brine and distinguish the direct and indirect contributions of the desalination process”(案例研究識別濃鹽水中的環境影響因子并區分海水淡化工藝的直接與間接貢獻)為題于2025年4月2日在線發表于工程技術領域知名期刊《Desalination》(中科院一區Top期刊,IF = 8.4)上。環境室馮雪敏為論文的第一作者兼通訊作者。
研究背景與挑戰
海水淡化是緩解全球水資源短缺的重要技術,但其副產物濃鹽水的排放可能會對海洋環境產生額外的壓力。為確保海水淡化產業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識別濃鹽水中的環境影響因子并區分其來源(直接來自淡化工藝還是原海水的濃縮效應)成為關鍵科學問題。
研究突破
研究團隊首先調查了運行海水淡化設施濃鹽水中可能存在的化學物質,基于實地驗證監測,結合掌握化學物質的濃度水平以及現行標準和風險閾值,識別出濃鹽水中具有時間穩定性的關鍵環境影響因子,包括常規水質因子有機磷和總磷,重金屬,余氯和總氯。研究團隊結合多種統計學方法追溯其來源,發現濃鹽水中的環境影響因子主要來自于原海水。這一發現為精準監測和評估濃鹽水的環境影響提供了重要依據,也為海水淡化濃鹽水排放標準的起草提供了科學支撐。
應用價值
基于研究結果,針對不同環境影響因子原位生態效應研究的挑戰性。團隊進一步提出了濃鹽水排海的生態預警監測與分析評估方案,建議采用排放預測模型(如MIKE3-HD、CORMIX)和生態模型(如T.E.S.T、BASS、SSD)相結合的方法,預測關鍵環境影響因子在海洋環境中的擴散分布及長期生態風險,進一步形成科學、系統的生態保護與評估體系。未來團隊將聚焦原位生態效應研究,推動海水淡化成為更可持續的水資源解決方案。
本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學基金及中央級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業務專項資金的支持。論文連接:https://doi.org/10.1016/j.desal.2025.118860
(a)研究方案;(b)重金屬;(c)水質因子;(d)消毒副產物。